端点科技通过中国信通院首批信创ERP评估认证!
天本身是自然性的,不具有道德属性。
如果天天打交道的人,知人知面不知心,则可能是一种不幸。他们是像邻居一样的异类,换句话说,就是陌生人(strangers)。
参考文献[1]齐美尔.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齐美尔社会学文选.林荣远,编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2]许茨.社会理论研究.霍桂桓,译.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1.[3]吉登斯.现代性的后果.田禾,译.南京:译林出版社,2000.[4]鲍曼.后现代伦理学.张成岗,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3.[5]罗尔斯.正义论.何包钢,何怀宏,廖申白,译.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1999.[6]韩婴.韩诗外传:卷4//曹大中.白话韩诗外传.长沙:岳麓书社,1994.[7]顾炎武:日知录.郑若萍,注译.武汉:崇文书局,2017. 作者简介:陈少明,男,西历1958年生,广东汕头人。这对全球化时代不同文化或国家的合作非常有利。这也是一种理想状态,完全合乎上述假设的经验社会是不存在的。人的陌生说到底是对其文化的陌生,自从佛教传入中国后,我们再也不会把异文化都当蛮貊看待,也知道有需要正视学习之处。而是众多的我对众多的他,即每个人对其他任何一个人,都是互相陌生的关系。
即便愿意与之协调,也不大会以放弃原有的认同模式为条件。四、儒家伦理:调适与更生毫无疑问,儒家传统建立在以家庭为中心并将之扩展至社会政治生活的仁爱价值观念之上。中国人既向往最高的大同理想,同时又承认自己所处的时代是小康时期,小康之世是从现实出发的不得已的主张。
儒家仁义的天下理念有深刻的传统思想背景。挖掘天下理念蕴含的丰富思想意义,不仅能够让现代中国人理解它在中华文明的延续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可以让现代世界思考它可能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的重要意义。(《论语·颜渊》)在古代,四海是一个与天下相同的文化价值空间,这个空间范围人与人应该建立起平等互爱的关系。所以,选贤与能,讲信修睦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的大同理想,既是我们批判小康时代不足与缺陷的参照,也是我们奋斗前行的长远目标。
开创民间讲学的孔子及其儒家学派,建构了仁义价值的天下有道理念。其一,政治秩序的天下制度。
我们相信,中国传统天下理念也会对现代人类多元文明共存有重要借鉴意义。而一切政治家希望能够得天下民心,必须首先坚持以仁义得天下、治天下,也就是以王道而得天下。秦汉帝国的天下政治秩序又发生变化,实行中央王朝直接统治地方的郡县制,加上中央王朝通过朝贡、册封的藩属,以及遥远的蛮荒之地,构成后世中国政治秩序的天下空间。探讨中国传统天下观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重点是对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做思想探源和文化思考。
儒家认为仁爱源于人皆有之天性情感,仁义价值的天下就应该建立在此天性情感的基础上。因而,仁义的天下,也是王道的天下,最终目标是大同的天下。他们认为自己生活在天下为家的小康时代,建立货力为己的保护个人权益的经济制度,加强城郭沟池以为固的军事设施,均是不可避免的。仁义价值体系希望消除差等,建立一个平等互爱的人文世界。
现代世界进入全球化时代,而全球化世界体系面临最大的问题,就是民族国家之间因政治、经济、文化的差异、矛盾,从而引发越来越激烈的利益冲突。(作者:朱汉民,系湖南大学岳麓书院教授) 进入 朱汉民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天下 。
当西周的天下体系解体后,为了重建天下秩序,春秋战国诸子纷纷推出未来天下的不同构想,而此时诸子开始思考并倡导新的天下意义。所以,孔子开创的天下有道理念,完全是一个不断提升、超越的价值序列,他从和谐的礼治秩序提升出普遍性的仁义价值,又不断将人间仁义与超越天道融通起来,与天下相关的价值理念进一步获得超越的永恒性。
天下理念是从天下政治中总结出来,但是天下理念提出后就有独立价值,会不断改造和提升天下政治,从而实现中华文明的自我完善与持续发展。所以孔门弟子子夏提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上古华夏经历了从单一氏族方国的五帝到协和万邦的夏商周王朝,在此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多元一体的国家。所以早期儒家提出天下理念的同时,又提出区分小康与大同的不同历史阶段。但是,天下理念超越了天下制度的局限,对民族合作、文化交流发挥了非常积极的作用。特别是西周王朝通过分封制,将不同地域纳入一个九服制度的政治共同体,形成以周天子为核心的天下政治体系。
这样,才能够消除国家不平等而带来的矛盾冲突,在重建世界文明秩序过程中,将不同民族国家平等和谐的天下大同作为世界秩序的最高理想。显然,仁义、王道的天下理念都是理想化的,而儒家的天下理念在追求理想的同时,又是从西周、两汉的政治现实出发,并且希望兼顾现实可能的。
所以,儒家倡导仁义的天下,其实也就是王道的天下。而仁义理念的天下则已经超越了天下制度的限制,代表一种更为平等的价值追求。
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在中华文明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这一理念既不回避天下是由利益不同、文化差异的民族构成,但是又不将这一种利益、文化的差异固化,反是以不同族群能够和谐共处的仁义精神、王道精神,为天下寻求价值共识提供天道的依据。中国传统天下理念孟子区别了得国与得天下的不同,他说:不仁而得国者,有之矣。
如前所述,政治制度的天下主要是由华夏民族与蛮夷戎狄的不同族群组成的,体现为一种由中心到边缘的等差秩序。但是,天下的历史价值与现代意义往往受到一些质疑,为了避免对天下理念的误解,需要对天下的基本意义做进一步的分疏。应该关注的是,作为政治秩序的天下与价值理念的天下有着密切的关联性。可见,仁义价值的天下理念,最终肯定一切种族、社群均是平等的。
如何兼顾家国利益与人类普遍利益,已经成为现代世界面临的最大难题。其二,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
所以,在人文价值的天下理念中,华夷的区分不是血缘种族而是仁义价值,遵循仁义理念的任何族群均可以成为华夏,悖逆仁义价值的社会则会成为蛮夷戎狄,更严重的则成为非人类的禽兽。其实,儒家天下理念的起点是现实政治与社会实践,理念化的天下必须包含一种从现实政治到终极意义的价值序列,即前面所述的礼制、仁义、天道的价值序列。
在国家利益日益冲突的当代世界,应该将仁义理念作为不同民族国家共处的思想理念,以民心至上的王道精神反对霸权主义,通过弘扬推己及人的天下主义而破解狭隘的民族主义,以具有普遍意义的天下主义作为重建世界文明秩序的原则。在中国传统思想体系中,天下是具有中华文明独特性、同时也将会对人类文明作出贡献的重要理念
另一种则可以称之为后现代的现代性,即作为现代性启蒙的深化的现代性。[⑤] 但是,如果就整个人类世界而论,那么,后现代主义者所提出的现代性反思,则应当是当代儒学的题中应有之义。[⑥]于是就有两种不同内涵的现代性概念:一种是反思现代性所说的现代性,其实是在说迄今为止的现代化状况。但是,每当面对这样的研究对象之际,我们应当心知肚明:它们都是既有的存在者化的东西,是前现代的生活方式的产物,因此首先应当接受当下视域的解构与还原,然后才可能有新的建构[⑧],也才能够真正适应于新的现代性的生活。
换言之,当代并不是一个与古代、近代和现代相对的概念,而是一个与前现代甚至某种现代性(详上)相对的概念。因此,本刊的着眼之点,乃在于儒家的活的思想,意在推进当代儒学的思想原创、理论建构,推出当代儒学的重要学派、代表人物。
只有在这样的生活存在的思想视域中,才有可能生成新的存在者、新的主体性,包括作为当今世界人类的我们——自我与他者,也包括《当代儒学》辑刊所关心的新的儒家思想创造、新的儒学理论形态。[⑦]我想,当代儒学所说的当代,就是这个意义的当下。
我想,当代儒学的时代内涵,应当就是这种反思现代性的现代性。不仅如此,实际上,《当代儒学》辑刊已经在学术界、思想界具有相当的影响力。